□記者 李瑞才 文/圖
從越調、道情等非遺技藝的活態(tài)傳承,到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;從先進典型的選樹,到精神文明創(chuàng)建的全民行動。近年來,我市精準把握時代脈搏,依托深厚的文化資源優(yōu)勢,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(zhàn)線堅持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將民俗文化、文體活動、文明實踐與移風易俗緊密結合起來,持續(xù)開展“舞臺藝術送基層”“戲曲進鄉(xiāng)村”“四季村晚”“咱村有戲”“村歌嘹亮”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,把發(fā)生在群眾身邊可感、可觸、可見的人和事,以及婚俗改革、孝老愛親、勤儉節(jié)約等內容融入戲曲、小品、舞蹈等文藝節(jié)目,以群眾喜聞樂見、接地氣的藝術形式,宣傳移風易俗的好做法、好典型,傳播文明理念,引導群眾除陋習、樹新風。
“兒子的婚事要簡辦,集體婚禮文明又節(jié)儉,只要是孩子們有情份,我情愿做一名移風易俗的帶頭人……”這是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員在該縣清集鎮(zhèn)張子影村文化廣場演出時的真實場景。該中心主任張?zhí)煊”硎?,近一年來,他們依托太康道情這一載體,不斷創(chuàng)新形式,自編自演了《結婚之前》《一只破碗》《黎明小城》《七夕夜晚》《約會》《好媳婦》《一塊宅基地》等多部道情小戲,將移風易俗宣傳巧妙植入鄉(xiāng)村生活空間,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移風易俗的滲透力和傳播力,引導群眾進一步培育良好家風、文明鄉(xiāng)風,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。
周口市戲劇藝術研究院、周口市文化館將移風易俗與文化惠民活動深度融合,依托村(鎮(zhèn))新時代文明實踐小廣場、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習基地和各類文體活動場所,持續(xù)開展“送戲下鄉(xiāng)”等文藝匯演活動,著力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,激發(fā)群眾倡樹文明新風的熱情;西華縣文化館編排移風易俗小戲《媧城新風》,戲歌《裴莊新風》《文明西華縣人人講奉獻》,小品《小小停車位》,針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、高價彩禮、停車難等社會現(xiàn)象,以文藝形式倡樹文明新風、涵養(yǎng)健康良好的文明理念;鄲城縣豫劇藝術中心編排移風易俗小戲《租婚車》《天價彩禮》,小品《農(nóng)家喜事》《信封彩禮》《退彩禮》,快板《移風易俗進萬家》《談婚論嫁》,表演唱《移風易俗新風尚》,受到群眾歡迎;沈丘縣舉辦的“村歌嘹亮、幸福唱響”村晚匯演及各類村歌巡演活動,不僅激活了當?shù)匚幕?、喚醒了鄉(xiāng)愁基因,更成為當?shù)嘏嘤拿鬣l(xiāng)風的生動載體,迸發(fā)出蓬勃的鄉(xiāng)土文化力量……
周口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2024年以來,全市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演出活動2000余場次,惠及群眾超120萬人次,其中,“移風易俗”主題戲曲演出100余場次。